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记者11月2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任文才研究员、成会明院士团队,前不久制备出一类由二维过渡金属磷硫化物纳米片组装而成的膜,并发现其过渡金属空位使该类薄膜具有超快的离子传输性能。该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据任文才介绍,纳米孔道中的离子传输,对能量存储和转换应用至关重要,如质子和锂离子传导膜,分别是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目前,杜邦公司生产的Nafion膜是最常用的商业质子传导膜,质子传导率可达0.2S/cm。然而,在高温低湿条件下,由于含水量的降低,其性能会发生严重衰减。
近年来,科技界先后发展了多种质子传导膜,包括基于MOF、生物材料和氧化石墨烯的膜材料,但性能较Nafion膜仍有很大差距。如今,中科院金属所研究人员发现的离子传导膜,在90℃和98%相对湿度条件下的传导率高达0.95S/cm——这是当前已报道的水相质子传输材料的性能最高值。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一材料具有超快的锂离子传导特性,证明了空位诱导离子快速传输的普适性。而这,将为设计与开发高性能离子传导膜提供一种新思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